中国日报网消息: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日联合发布的2010年《农村绿皮书》预测:2010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率可能超过5%,进而带动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4%。关注生猪生产的学者在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,猪肉价格下半年有望显著回升。再考虑到今年异常的气候情况,国际粮价对国内的带动,食品价格未来可能发力上涨,年内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增强。
绿皮书表示,根据1978至2009年期间以上年为100的粮食生产价格指数时间序列,选择模型模拟并进行预测,估计2010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率可能超过5%。同样利用该时间序列和模型模拟,预测2010年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5%,林业产品生产价格下跌1%,畜牧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2%和3%。综合不同类型生产价格涨跌情况,估计201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水平上涨4%左右。
然而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在看了绿皮书的预测后,认为对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估计得不够。他对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表示,如果考虑到下半年猪肉价格有望快速上涨,今年异常的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,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的影响,粮食价格全年的涨幅还应该再高一些。
猪肉价格下半年存在迅猛上涨的可能。去年冬至(12月23日)以来,我国生猪价格持续14周走低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,3月31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粮比价下降到5.01∶1,显著低于6∶1的盈亏平衡点。为此,4月2日中央启动了冻猪肉收储工作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,4月14日生猪出场价格已经回升到每公斤9.8元,比上周(每公斤9.68元)上涨1.24%。生猪价格3个半月来止跌上涨。
这很有可能成为猪肉价格新一轮上涨的起点。中国社会科学院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,在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专访时表示,综合分析各种情况,猪肉价格现在已经可以肯定是到了谷底区域,未来会走高。他说,由于多种原因,当前肉猪大量出栏,未来供给跟不上,下半年肯定会出现猪肉价格反弹。他预计:“猪肉价格的这种反弹,肯定不会是温和的,而会是涨幅比较大,势头比较猛。”
中银国际研究员胡文洲则直接预测,如果中央冻猪肉收储的目的是使猪粮比回到6∶1的盈亏平衡水平,预计收储工作将带动生猪价格从目前水平上涨15%,全年同比增长10%。
异常气候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。去年入秋以来,包括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,目前百万公顷农作物绝收。据联合证券测算,如果受旱区粮食减产10%,全国粮食减产预计在1.8%左右。
受旱灾连带影响,其它部分地区粮价也快速上涨。江苏省物价局12日发布数据,今年3月江苏粮价比去年同期涨12.7%。东兴证券宏观策略研究员谭凇对记者说,虽然西南省份粮食产量在全国比重不高,但旱情加大了增收困难、不排除出现减产。基于以往粮价上涨规律,保守判断粮价今年上涨10%。
另外,国际粮价也会对国内起到输入性影响。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师朱险峰称,从粮价周期性波动特征看,国际粮价底部盘整过程即将完成,2010年国际粮价将呈先稳后升走势。再考虑到2009年国际投机资金主要集中在能源、金属、油脂类商品中,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,2010年有可能借机转投前期涨幅较小、目前价位较低的粮食品种,所以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,从而推高粮价。
胡迟给记者做了个粗略计算:如果按照社科院的预测,全年食品价格上涨4%,食品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(CPI)中的权重是1/3左右,大约会带动C PI上涨1.3个百分点。如果再考虑猪肉价格可能显著回升,考虑气候因素对粮价的助推,考虑国际粮价对国内的影响,至少还要再增加0.2至0.3个百分点。
另外,现在学界基本公认,全年的翘尾因素在1个百分点左右,这三项加起来就是差不多2.6个百分点。中国当前的涨价因素,还包括房价上涨导致的居住价格快速上涨,国际大宗产品涨价对国内的带动等。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加工大国,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,当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超过80美元一桶。“通盘考虑,全年要想实现3%的预定目标存在很大的压力,需要各经济调控部门努力再努力。”他说。
白酒起源于何时?何人始创?迄今说法尚不一致。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“醴”字,淮南子说:“清醴之美,始于耒稆”。《尚书说命》记载:“若作酒醴,尔为麯糵”。最早的文献记录是“鞠糵”,发霉的粮食称鞠,发芽的粮食称糵,从字形看都有米字。米者,粟实也。由此得知,最早的鞠和糵,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糵,芽米也”。“米,粟实也”。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,糵与麯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,用糵生产甜酒(醴)。商、周一千多年到汉朝,糵酒还很盛行。北魏时用榖芽酿酒,所以在《齐民要术》内无糵麯的叙述。1636年宋应星著《天工开物》内说:“古来麯造酒,糵造醴,后世厌醴味薄,逐至失传”。据周朝文献记载,麯糵可作酒母解释,也可解释为“酒”。例如杜甫《归来》诗里有“恁谁给麯糵,细酌老江乾”;陈騊声有“深深麯糵日方长”的诗句,这里“麯糵”也是指“酒”。
麯在《辞源》的解释为酒母,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,亦作“麯”。麯或鞠的简化字为曲华夏酒报:邮发代号23-189 当地邮局可订阅。酒曲的发展,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,由散曲发展到饼曲,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。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,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。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、豌豆或小麦,例如前者为汾酒、西凤酒大曲,后者为茅台、泸州酒曲等。因制曲原料为麦类,常称为麦曲,其形状似砖,又称砖曲,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,通称大曲,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。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,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,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。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,有的加入中草药,如邛崃米曲、董酒米曲;有的不用中草药,如厦门白曲、稗木镇糠曲等。1982年,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(Calmette)在中国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,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,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(Amolproetzz),1985年正式投产。1956年,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,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。
白酒所应用的酒曲,大概可分为小曲、大曲和麸曲三类。小曲到南北朝时,已相当普遍生产,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,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的酿酒菌种之一。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,如朝鲜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泰国、尼泊尔、不丹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和日本(在绳纹末期从中国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)都有根霉小曲酿酒,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。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,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,又称快曲,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。制曲后,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,一般用量较大,仍有误称为大曲。酿酒必先制曲,好曲酿出好酒,这是培养有益菌类,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,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,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。
白酒酿造始于何人?其说法不一。从战国时期《世本·作》:“仪狄做酒醪变五味”,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记载,传至周朝,更有汉朝许慎《说文解字》“古者仪狄作酒醪,禹口尝之而美,逐疏仪狄。杜康作秫酒”。至今杜康造酒之说广为传颂,及至日本人将酿酒工统称“杜氏”。更有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。有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,这是一种悖论。宋高承在其《事物纪原》一书中说:“不知杜康何世人,而古今多言其酿酒也”,说明杜康究竟是哪个时代人,尚未搞清楚,何况当年杜康酿造的酒绝非今日的蒸馏文 章 来 源:cnwinenews.com酒。
白酒在唐朝又称为烧酒,历代诗句中常出现烧酒。白香山有诗云:“荔枝新熟鸡冠色,烧酒初开琥珀香”;雍陶亦有诗云:“自到成都烧酒熟,不思身更入长安”,可见当时的四川已生产烧酒。古诗中又常出现白酒,例如李白的“白酒新熟山中归”;白居易的“黄鸡与白酒”,说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烧酒,亦名烧春。研究白酒的起源,必先以蒸馏器为佐证。方心芳先生认为宋朝已有蒸馏器(《自然科学史》6卷2期,1987年),但他在1934年时曾说我国唐代即有蒸馏酒(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调查报告》第7号)。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,其制作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(南宋孝宗时),认为可信无疑。据西方在10或11世纪发现蒸馏法以后,就可能由发酵的饮料中得到较早的乙醇(酒精)。但在16世纪以来,由谷物原料直接制备乙醇,其酒精和水的类似饮料产品,就被广泛应用。 新中国成立以来,白酒行业迅速发展。从白酒质量看,1952年全国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,其中白酒4种,称为中国四大名酒。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全国评酒会,共评出名酒17种,优质酒55种;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,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、清香、浓香、米香和其他香五种,称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,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、兼香、凤型、豉香和特型5种,共计称为全国白酒十大香型。从白酒产量看,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.8万吨,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.3万吨,是建国初期的80倍,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,全国注册企业达3.7万家,从业人员约几十万。从白酒税利看,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转摘于华夏酒报·中国酒业新闻网0亿元以上,仅次于烟草行业,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。从白酒科技看,中央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,如烟台酿酒操作法,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、贵州茅台酿酒、泸州老窖、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,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。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总结试点就是科研,科研就是发展生产力。从白酒工艺看,它的生产可分小曲法、大曲法、麸曲法和液态法(新工艺白酒),以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名优白酒,新工艺法为普遍白酒,已占全国白酒总产量70%。从白酒发展看,全国酿酒行业的重点,在鼓励低度的黄酒和葡萄酒,控制白酒生产总量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,贯彻“优质、低度、多品种、低消耗、少污染和高效益”为方向。
|